第九十二章 对症下药(6/11)
李老应该是利索的道出病情,药方,然后……药到病除!而这一次,李老却是看向了一旁站着的楚牧:“牧小哥可能诊出病因?”
“愿一试。”
楚牧眼前一亮,立马应声。
上前,楚牧抬手诊脉,就目前而言,除了一些超凡的奇特外,这个时代的医术,与前世中医也没有什么区别。
如眼前诊治,就离不开望闻问切这四个字。
刚触碰女子手臂,一股凉意便顺着指尖传入楚牧心头,冬日寒冷,手冰凉亦是正常,但这种凉意,楚牧却是敏锐察觉到,并非是外界之寒。
“体内之寒嘛……”
楚牧默默思索着,指尖亦是一点一点的感知着女子的脉象。
约莫片刻,楚牧才松开指尖,又看向女子面相。
面色青白,双眸无神,按望诊,面相一篇所言,乃是气血虚弱,属阳虚之证。
_ad_hf();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_ad_bottom();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 “看看舌头。”
楚牧出声,女子倒也乖巧,强忍着疼痛伸出舌头。
舌质淡,舌苔少。
按望诊,舌诊一篇所言,乃典型阳虚之象。
而按阴阳五行论一书所言,阳虚,
则是指阳气少了,阳虚则阴盛,为阴寒之症。
结合脉象与面诊的判断,楚牧心中,俨然已有了答案。
楚牧沉吟片刻,又细细梳理一番,确认没有纰漏,才看向李老:“阳虚阴寒,乃是阴寒之证,当以温补为主。”
李老点了点头:“说说诊断的依据,”
楚牧组织着措辞:“按脉象来看……”
一番话说完,李老点了点头,没否认,也没赞成,反倒是话锋一转道:“既然如此诊断,那药方如何开?”
“药方………”
楚牧有些迟疑,诊治的话,照本宣科也能分辨一二,但开药……
沉吟片刻,楚牧略有些不确定的出声:“按药方论之记载,阳虚阴盛,温补为上,首要为去寒扶阳。”
“以伏鳞草去寒,龟寿扶阳,再以青芍,白露……”
听完楚牧所言,李老未曾言语,执笔沾墨,洋洋洒洒
“按药方抓药,你好生琢磨一下。”
楚牧接过药方,仅仅只粗略扫了一遍,却瞬间就有种豁然开朗之意。
他只照本宣科的想着阳虚阴盛,但又到底是哪里的阳盛?又是哪里的阴虚?
又为何会阳盛?为何会阴虚?
知人,知药。
人知不彻底,药也知不彻底。
如此,不可谓不浅薄也!
顺着这药方联想下去,他一直欲琢磨辅助习武的药方,不也正是这个道理嘛。
气血修行,纳五气炼化,蕴养五脏六腑,让人体向非人转变的同时,人体阴阳五行,也自然会随着这个转变,而逐步平衡扩增。
辅助气血修行,自然也要讲究对症下药,只不过这个症,非是病症,而是对应人体五脏六腑,对应人体阴阳五行。
和治病救人,几乎是同样的道理。
区别只是
一个也是对症下药,让人体阴阳五行,
隐隐约约,楚牧觉得,自己似乎抓住了关键点了。
将药方抓好,目送女子离开,楚牧便怔怔的望着这张药方,脑海之中的自身所学,与女子的病症以及这张药方,一次次的交相呼应,一次次的梳理思考。
许久,楚牧才稍稍回过神,目光挪转,随即定格
从中抽出一本,书名“病症”,非是传统的医书,而是李老所著,即整理其行医以来遇到的诸多病症以及诊治药方。
以往,楚牧观之,因医学底蕴不足,总有些云里雾里,故而粗略翻后,便搁置起来。
眼下,楚牧觉得,这一册“病症”,恐怕才是他所医书之中,最重要的一册。
沉吟些许,楚牧拿起这一册病症,书封翻开,其中字体映入眼帘。
只是片刻,楚牧便深深的皱起了眉头,以他目前的所学,眼前所著,还是太深奥了。
他代入书中的李老角度,病症清晰的情况下,试着模拟药方,最终却与标准答案再次南辕北辙。
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