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第 97 章(1/2)
“这两老六, 真是给人出了道难题。”刘瑞扶着额头,努力不让脾气时空,但是那种渐渐升起的无力感还是让他忍不住扶额, 陷入要不要开后门的纠结中。平心而论,馆陶长公主和轵侯没有做的太过分,至少会
“名次肯定是要给的,但也不能给的太高。”刘瑞压下涌上心头的无力感,缓缓道“你让北平侯世子把这两份试卷的抄录本给宣室殿送去, 想必馆陶姑母和轵侯看后能明白孤的身不由己。”
刘瑞咬重“身不由己”这四个大字, 盯着李三的眼神让他微微一颤。
“奴婢明白, 还请家上放心。”李三暗叹自己接了个苦差事,但有不能反抗什么,只能
回的试卷打乱后按照一百人份进行封名,交由受到监控的博士们卷。
考虑到最后的自叙题是给勋贵外戚特意设置的送分题,所以只要逻辑顺畅, 字迹清晰便可拿满分。
至于内容深度
某些拿到好几份勋贵试卷的博士真的有想疯狂撞墙的冲动。
若是指望这群人能写出什么有深度的话, 那么严厉的太子也不至于出个送分题啊。
因为每位博士只负责自己出的那题和自叙题,所以他们围成了圈, 待所有人都审完那份100人试卷后顺时针交换试卷, 最后由善于审计的官吏计算得分。
而等这一流程结束后, 改完的试卷将由太子带着值得信赖的官吏亲自拆封, 进行排名。
为了确保参与卷的官吏没有包庇自己的同门, 太子还让小黄门们监视那群进行排名的官吏, 并且
好
“那些
“得分较高的有谁希望有我熟悉的名字”刘瑞让人给卷的官吏们拿了些吃食。因为怕弄脏考卷,所以拿的都是面食,并且得
一个暂代李三的小黄门将官吏们排出的试卷按照二十一分段放到刘瑞面前。
拿到60分以上的连十分之一都没有,甚至拿到90分以上的都仅有三人,堪称是千中之一的奇迹。
“文党”刘瑞瞧着这名有点眼生,于是查了查系统百科。结果不差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好家伙,这居然还是西汉的名人之一,被汉书列为循吏之一的公学始祖文仲翁。
而所谓的循吏
文党能以郡守之身位列循吏第一,成为自李冰后最出名的蜀郡郡守自然是功勋卓著,以一己之力拔高了蜀郡的文化水平,并且开办了史上的第一所公办学校。
这也是他公学始祖的来源。
亦是后世“文翁儒化”的由来。
居然还是文天祥的祖先刘瑞翻着文党的族谱,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后更是对他好感倍增。
要说这文党也真是个狠人,一舒县人被调到蜀郡做小官,居然还能沉住气地干了实事,并且对水利农学和茶艺制盐都小有研究。
不过想想也是。
“此人可为第一。”既然是第一场科举,那么头名肯定要选能被后世立为标杆的人。
而文党显然满足刘瑞对头名的一切要求正直可靠却不思想固化,出身官吏世家却不以身份自傲,而是想着教育万民,行仁德于天下。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
这样的完人,即便是圣人
至于第二名和第三名。
“居然是汲卿的儿子。”同样拿到九十分的还有少府监汲卫的长子汲黯,一个
虽然后世有人诟病汲黯主张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而骂他软弱或是窝里横,不过看看汲黯的生平就知道一个敢孤身去灾区上任郡守,跟张汤和公孙弘对喷,骂汉武帝不该把投降的匈奴人捧成贵族的人怎么可能贪生怕死。
而看汲黯的卷子也能知道此人不是夸夸其谈之人,而是和其父一样会深入民间的脚踏实地者。
“孤还以为黄老学者都是不问世事的亲贵之人。”刘瑞忍不住叹息道“汲卿有个好儿子,他们父子倒是打破了孤对黄老学者的印象。”
说罢,便将汲黯的卷子递给张奉“此为第二。”
至于能和文党,汲黯一般拿到九十分的第三人乃是一个名叫卜式的富商,据说家里是养羊的。虽不是有市籍者,但是一个经商的来科举,少不得被人诟病一番。
最重要的是
要是让官员正大光明地进来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