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行政区划(2/3)
上滨海区(第三镇),中滨海区(鲁森带),下滨海区(罗恩罗达),东马拉维湖区(松盖阿),上马拉维湖区(姆贝亚),中部高原区(多多马),北部高原区(卡拉图),大草原区(塔波拉),大湖区(姆万扎),索伦区(基戈马)。</br>然后是城市行政区划,除了各个大区的首府之外,还会有一些适合人口聚集的地方被划分为城市,比如位于马拉维湖畔的卡龙加,因为在上马拉维湖区已经有了姆贝亚作为首府,所以卡龙加只能单独划分为城市。</br>最后是最基本的村落,也就是自然村,一般由周围的市镇作为中心,代为管理。</br>目前的东非殖民地没有县这个行政单位,取而代之的是类似德意志地区的市镇,而东非殖民地的大区则是参考了后世德意志联邦的州。</br>这套行政区划设计,将作为过渡阶段的行政规划来使用,未来东非殖民地会随着对坦噶尼喀之外的扩张而发生变化。</br>而其中,中滨海区,下滨海区和东马拉维湖区并没有纳入实际掌控,这也会作为接下来东非殖民地的一个拓展目标。</br>……</br>新的上滨海区,曼达镇向北两公里,这里是新设立的龙卡村,隶属于曼达镇的管理范围。</br>这个村子是目前上滨海区的最北端的村落,大约有400多村民,其中包括一只五人的华人移民组建的殖民地治安队,用来提防北部的土著部落侵袭。</br>虽然东非殖民地已经在上滨海区进行过一次驱离行动,但是因为人手的原因并没有彻底对附近的部落进行围剿,所以还存在部落侵袭的可能性。</br>毕竟,东非殖民地虽然将他们驱赶到了四周,但是他们也因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br>如果不能找到新的资源来维持生计,一些土著就有可能会挺而走险,进入上滨海区的范围内。</br>为了这些移民的安全考虑,东非殖民地在每个村落都安排了五六人的村级治安队,其首领是德意志人担任,同时也是村子的村长,负责村子的日常生产活动安排和村子的安全问题。</br>刘大茂,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华北农民,原本在他以前的村子里有自己的两三亩地,在年景好的时候,还能吃得上口饭。</br>今年那里发生了旱灾,小麦几乎绝收,被逼无奈的刘大茂只能向地主家借了些粮食,虽然满足了暂时的最低生活要求,但是还不上粮食的刘大茂仅有的二三亩地也被周地主家收走了。</br>而恰巧同村的张根生,从东非殖民地回来招人,到东非去开荒土地,走投无路的刘大茂就报了名。</br>就这样,刘大茂不得不选择到东非殖民地来讨生活,初到东非殖民地的刘大茂,先是到了第一镇。</br>在经过登记后,他被安排到了龙卡村,经过几日的赶路,他和同行的人在殖民地治安队的带领下,到了曼达镇,然后在曼达镇领取了基本的生活物资和生产工具。</br>初到龙卡村,刘大茂感觉这里的环境还不错,地形比较开阔,植被也比较茂密,但是这么好的土地就随意荒废着。</br>龙卡村属于后世坦桑尼亚坦噶区,这里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适合农业发展。</br>在德意志人村长的领导下,刘大茂等村民对龙卡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